武当山是我国**的道教圣地。据文献记载,汉魏六朝时,修仙学道之士荟萃是山。宋代道经尊此山为真武修炼之地,武当山道教正式形成。元代,武当山宫观教团日益发展。
明代,自永乐皇帝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始,明皇室长期奉行扶植武当山道教的政策,使其呈现出200余年的鼎盛局面。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,武当山道教**、包融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,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。
武当山道教文化是怎么样的?
真武道场 武当福地
真武,古称玄武,民间俗称真武大帝。玄武本是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北方之神,其形象为龟蛇。道教兴起后,玄武被纳入道教神系,并与北极大帝信仰相结合,逐渐演变为道教大神。唐代宫廷中已供奉玄武神像,北宋真宗时因避圣祖赵玄朗名讳,乃改称玄武为真武。
宋初已经在民间流行的道经如《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》等,称真武是净乐国太子,在黄帝时入武当山修道,历时42年,功成飞升。南宋流行的道经《玄帝实录》等,称真武因降魔有功,被玉帝封为“玉虚师相、玄天上帝”。
由于宋朝北方边境一直遭受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,为了乞助于道教神灵以解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,安定民心,宋朝君臣对道教皆相当崇拜,对真武神顶礼膜拜。宋真宗、仁宗、徽宗、钦宗、孝宗、宁宗、理宗诸帝虔祀真武,屡封尊号。
上行下效,民间早有的真武崇拜也日益炽盛。元代武当山道士编刊了《武当福地总真集》、《玄天上帝启圣录》等经书,使真武神在武当山修仙得道的故事更丰满完善,进而使武当山成了世人崇奉的真武道场。
六朝时,武当山便被《荆州图记》称为“嵩高之参佐,五岳之流辈”。唐末**道士杜光庭编写的《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》,将武当山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、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。
元成宗大德七年(公元1303年)加封真武神为“元圣仁威玄天上帝”的圣旨云:“武当福地,久属职方……”武当山被列为洞天福地并为宋元*高统*者所尊祟,表明它在道教名山中具有显著的地位。
高道辈出 诸派交融
武当山历代皆有隐居学道之士,宋代以后**者尤多。元代道经中就有“三十六岩多隐士”、“不知多少神仙侣,为爱名山去复还”等诗句。据古代地方志和有关道经统计,自先秦到清末,在武当山隐居修炼的**道士多达100余人。
南宋有房长须、田蓑衣、谢天地等,元代有汪真常、鲁洞云、张守清等,明代有张三丰、邓青阳、丘玄清、孙碧云、任自垣等,清代有白玄福、杨常炫、陈清觉、张清夜等。这些高道奇人,或隐居炼丹、追求希夷,或博学多识、清静不仕,或行医采药、济世度人,或潜心著述、阐幽发微,多以遗世*行知名于世。
武当山道教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,传入或产生过许多道派。六朝时在武当山活动的高道多属上清派。到宋代,以武当山为本山,以信仰真武——玄天上帝、重视内丹修炼、擅长符箓斋醮等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正式形成。元末明初,张三丰到武当山择地修炼,收授**,传三丰派,后分衍为十余个支派。
明中叶后,武当道又分衍出许多宗派。清代以来,全真龙门派在武当山占主导地位,同时并存的有正一派、清微派、华山派、静一派、玄武派、茅山派等。千**来,各派道士在武当山结友修炼,互相尊重,交参影响,武当山遂成为各道派交流融合的中心。